清末,特別是中東鐵路開工后,從內地招來許多工人,其中不少人就近流入俄國沿邊一帶,在俄國定居,他們有的采金,有的修路,有的種蔬菜,有的給俄國官紳、富農做雇工。據清末珠爾干河(今額爾古納市奇乾)總卡官趙春芳于1909年作的《邊務報告書》記載,僅俄境內葛拉必采金廠一地,當時就有華工8000余人,由于這些華工絕大多數為單身的年輕人,生活在俄國人之中,與俄國少女頻繁接觸,繼而“剪發易服,納俄女為妻,而生子生女等,不可勝數”。后來,這些納俄女為妻的化工中,有不少先后攜其妻室子女歸國定居在額爾古納河流域的各村屯。他們的子女以及此前已在我境定居的俄僑婦女所生育的子女便是今額爾古納市各鄉鎮中事實上的第一代中國俄羅斯族,至今,其后裔已繁衍到第四五代。
另一個原因是,“俄國十月革命”前,我國政府采取各項措施,逐漸加強整頓邊防,開墾招商,確保“行旅保護而無虞”在吸引界河俄方一側大批華僑攜家返回祖國定居的同時,也吸引了不少內地單身漢來額爾古納河流域來此地謀生。他們多為小商販、以煙、酒、糖、茶及小百貨與俄方換取小麥、牲畜和砂金。由于中俄居民在生產、生活中頻繁接觸,交往密切,時而相交以為友,繼而相愛以為婚,生兒育女,繁衍其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