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民間傳統節日有“白節”、祭敖包、那達慕等。“白節”一年之中最大的節日,相當于漢族春節的年節,亦稱“白月”,傳說與奶食的潔白有關。含有祝福吉祥如意的意思。節日的時間和春節大致相符。除夕那天,家家都要吃手把肉,也要包餃子、烙餅,初一的早晨,晚輩要向長輩敬“辭歲酒”。
1、那達慕
那達慕大會每年夏秋季牧閑時舉行。“那達慕”在蒙語中有娛樂或游戲之意。內容有摔跤、賽馬、射箭、舞蹈,以及物資交流等。解放后又增添了不少新內容,如田徑、球類比賽、文藝演出、圖片展覽、放映電影、交流生產經驗等,成為蒙古族人民喜愛的盛會。
2、敖包會
五、六月,草原上鮮花怒放、氣候宜人,人們為喜慶豐收,祭奠英雄,身著艷麗服飾,帶著豐碩的奶食品聚合到一塊。祭祀敖包,聆聽誦經;緊接著要舉行拴馬駒和擠馬奶儀式,最后還有賽馬等。敖包會期間,人們同喝一壺茶,同吃一鍋肉,開懷暢飲,歡歌跳舞,一直延續三天之久。
3、魯班節
魯班節蒙古族人的傳統節日,每逢農歷四月初二,蒙古族人便要殺豬宰羊,搭臺唱戲,并把供在中村大佛殿中的檀香木魯班雕像迎到各村瞻仰。奉迎師祖時,游行隊伍敲鑼打鼓 燃放鞭炮 耍龍燈 劃彩船 跳蚌殼舞,觀者人山人海,熱鬧非凡。歡慶魯班節的前后三天,外出做工的蒙族工匠,必須在四月初二前趕回家鄉拜師祖,如不回來過節者,將被認為是忘師欺祖之徒。
4、魯班節的傳說
傳說,最早學木工技藝的是一個名叫旃勒的蒙古族小伙子。他勤奮好學,聰明伶俐。他決心要拜木匠祖師魯班為師,踏遍了崇山峻嶺,走遍了城鄉村鎮,終于有一天他真的遇到了魯班。祖師爺見這個蒙古族后生拜師虔誠,學藝非常認真,十分喜愛,就把自己的絕技傳授給了他。當旃勒提前滿師時,魯班非常賞識他,特地送給他一本《木經》。師祖說:"勤學頭腦明,苦練技術精。我一生的高招絕技都寫在這本書上了,望你回去后,把書上的技藝傳給你們的家族兄弟,讓他們也像你一樣成為一個高明的木匠。"旃勒立即手捧《木經》寶書,向魯班師祖叩首謝恩。旃勒回到云南家鄉,始終沒有忘記祖師爺的教導,將自己的名字改成旃"班",并廣收門徒。這樣代代相傳,云南蒙古族人民也就普遍的掌握了木工技藝,同時也學會了泥工、石工、 竹工等技術。因為魯班祖賜《木經》和旃班每年收徒之日都是農歷四月初二,所以旃班將這一天定為魯班節。每年此日旃班都要親自講授《木經》,并召來出師的徒弟進行鋸、刨、砍、鉆、劃線、雕花等技術大賽。他還選用最好的檀木親手雕塑了一尊魯班祖師爺神像,讓徒子徒孫們奉拜,永遠牢記魯班的教誨和恩典。